“塑料做紫菜”“棉花做肉松”……这些“谣言”曾经一度在朋友圈刷屏。最近,为了治理“舌尖上的谣言”,由国务院食安办指导的“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”正式启动。
说起来,现在的网络时代,我们很多人的资讯都来自网络,我经常见到一些朋友或者同事,在朋友圈发各种很低级的帖子,都是夸大其词的,说什么什么都害人,除了会怎么样,标题都是说,转呀,不转不是中国人,对于这些人我, 只能说很无语,尤其是一些初中同学,因为学历不高,最喜欢相信这类谣言。相关数据显示,网络谣言中“舌尖上的谣言”占45%,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。
对于这个45%的数据我不知道怎么得出来的,但是根据我的常识,我接触的一些朋友圈,可能比这个还要高。正因为网络成为各种谣言的集中散布地,我们需要严把网络关口。就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出的那样,将关口前移,持续开展谣言动态监测;主动发声,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;同时要创新科普,完善部门之间谣言治理会商机制。
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,对网络谣言的处理分三个方面,第一是监控,对于那些谣言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进行监控。这可以是通过网络技术实施,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处理,其实也可以利用人民群众进行监督。毕竟中国网民将近七八亿,总有很多是理性又高素质的,对于这种传播的谣言有分辨能力,而且能够指出其错误所在。所以如果我们的网络帖子有举报功能,那么更有利于普通网民行使监督功能。
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,在于网络传播途径的便利性,快捷性和隐蔽性,同时也在于网民的举手之劳的心理。传播的快捷性和互联网平台有关,网民的这种传播心理值得我们研究,一些人都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来传播的,觉得就算是错了也没什么,万一是对的呢。所以这关键还是需要我们的管理部门,能够随时站出来,把正确的信息发布出去,这才是正确的治标的方式,而加强监督只是事后的补救措施。
除了我们政府管理部门及时公布正确的资讯外,我们还要进行科普前置,只有进行科普,让更多的居民掌握正确的科学常识,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些谣言,所以进行科普工作也是很重要的。
从这三个处理途径来说,是分时间先后,从治标到治本,再到提前防治,从处理方式来说,是提升我们的居民素质,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彻底打击食品的谣言。中国食品药品监督数据中心指导的《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》近日发布。食品谣言中,重灾区是水果、肉及肉制品、水及水制品、米、面,约占七成左右。常见的谣言包括“西瓜与桃不能同吃”、“柿子不能与诸多水果同吃”等。我不知道这些谣言,有多少人听过,我之前还听过一个谣言,是某某不能和某某吃的,于是我还专门去网上搜了答案,答案五花八门,最后找到权威信息,才知道这是无稽之谈。
根据分析这些谣言的传播来源和传播方式,大部分是政府管理部门的权责,以上三点分析差不多可以涵盖所有的处理办法了,剩下的最后一点,是对于传播谣言者的处罚,这些传播谣言的人,一些是为了一些私利而传播,大部分是出于好心办坏事的想法。总之就是因为自己知识储备问题,导致成为传播谣言的大军中的一员。对于这些人,我们不应该一棍子打死,而是以技术手段,告诉对方你传播谣言,可以进行一定时间的限制登录,或者需要传播正确知识来做弥补,传一次谣言就要传播十次正确知识,只有这样,才能让正确的知识被公众熟知,而且也能让这些谣言传播者,在以后的阅读和传播中,吸取教训。
网络传播的特定,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技术优点,同时让所有的网民参与进来,这样才能打好对网络谣言传播的消灭战。
|